1494年
购买本书

1494年

卢卡·帕乔利(约1445—1517)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学总论》(Summa de arithmetica, geometria,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Everything about Arithmetic,Geometry and Proportions)一书。其中,有关会计学的内容见《详论会计与记录》(Particularis de computis et scripturus)。由A.冯·贾巴斯塔托翻译成英文,见《卢卡·帕乔利对复式记账的探索:威尼斯1494》(Luca Pacioli's Exposition of Double-Entry Bookkeeping:Venice 1494)。

点数问题、会计、借与贷、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和权益、净盈余关系、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配比原则、一致性原则

 

帕乔利(1494)承认他借鉴了欧几里得(约公元300年 [10])和斐波纳契(1202)的思想归纳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学的基本原则。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帕乔利提出了“点数问题”,他因此而广受赞誉。“点数问题”最终促成了现代概率论在17世纪的爆炸式发展(当然也有证据表明这个问题的起源可能会更早些):

 

选手A和选手B正在打球赛。他们同意直到一方赢得6局时就停止。但比赛在A赢得5局B赢得3局的时候停止了。问如何分配赌注?

 

帕乔利的答案很简单(但不正确):根据每个人所赢的局数来按比例分配。因此,如果赌注是56个金币,那么选手A应获得35个金币,选手B获得21个金币。

不过,帕乔利的书因其对会计的影响而闻名。古时候的会计只是简单地列示出存货的物理量。后来会计方法把这些项目按照单一货币的形式统一成共同的度量单位。这就变成列示“入账”和“出账”,本质上是一张说明现金来源和使用的现金表。这样一来,封建领主就可以监督分发财物的管家。现代形式的复式记账的起源可不是很清晰。我们知道在意大利的西耶耶(Siena)有一家名叫加勒尼(Gallerani)公司的商业企业早在1305年就使用了复式记账的方法 [11]。尽管帕乔利并没有发明复式记账法,但是由于他在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深入地阐述了复式记账法,因此他通常被视为这种方法的创始人,并被尊称为“会计学之父”。在他这本书中有关会计学内容的部分,即“详论会计与记录”这部分内容,帕乔利写道:“这种威尼斯人所使用的方法是诸多方法中最受推崇的,并可将其当做其他方法的指南”(p.42)。他甚至训诫会计师,如果他们的账目借贷不相等,那么晚上都睡不安生。对财务会计习俗史的进一步讨论已经超出了本书的意图。但是,由于会计概念对于测量公司证券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都十分重要,因此我还要讨论几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外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外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股东提供信息。可能有人认为,财务报表还应该为公司员工、供应商以及债权人提供信息:员工根据财务报表评估自身人力资本投资于公司的风险与收益,供应商根据报表评估与公司做生意的风险与收益,而债权人则根据报表评估公司的违约风险。但我认为,既然股东是公司所有者,他们通过影响公司股价从而间接为公司做出资源分配决 策,因此,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公司股东。虽然财务报表还有其他目的,但其首要目的是帮助股东判定公司股票价格。这一观点与金融经济学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应为股东谋取利益”一致,也受到法律的认同。在实践中,虽然员工、供应商以及债权人能获取有关公司的其他信息,但为股东编制的年报(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大型上市公司尤其如此。

 

企业要履行为股东提供信息的义务,一个办法就是将每个员工全年的工作情况拍摄下来,集合起来寄给每位股东。这样,股东就能没有偏差地全面了解当年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是很荒谬的。还有另一种极端的做法,就是企业每年年末只给股东提供一个数字——企业对自身股价的估计值。这种方法也同样不可取,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信息对股价做出准确的评估。正如哈耶克(1945)指出的,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通常广泛分布于整个经济体中,没有哪个小部分个体甚至企业所有员工拥有足够信息对公司股价做出有效的估计。撇开信息量不说,即便你拥有足够的信息,用什么方法将信息糅合进股票价格也不明确,更不能指望企业会知道如何做。企业可能出于利益的关系,故意过高估计股价,以此来操纵企业从投资者手中获得的资源或者调整管理层的激励报酬方案。另外,企业还面临一个约束,不能发布那些削弱他们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的动力信息,尽管这种信息可能有助于股价评估。因此,会计的难点就在于找到一种折中的办法,既要能概括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同时又不能泄露任何重要的信息,不能指望企业完全诚 信,亦不能损害企业的竞争动力。


从帕乔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思索解决上述难题的办法,最终想出的办法就是提供两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第一张表,资产负债表,就像一张快照,捕捉了公司在某一特定时点的相关信息。第二张,损益表,像一部电影,演示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如何从前一个时点变到另一个时点。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所有导致资产发生变化并相应引起负债或股东权益发生变化的交易(有时是某些权益与负债的互换或者一项资产换成另一项资产)。这让我们得到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赫赫有名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1)

任何交易都有两方面影响,如同时增加资产与负债,或增加某类资产的同时减少另一类资产,最终保持等式成立。通常资产被划分为三类:第一是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预付费用等;第二是长期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等;第三是长期无形资产,如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价值以及著名品牌价 值。负债分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两类:短期负债包括应付账款、递延税收与短期债务;长期负债包括长期银行债务、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等。所有者权益分为实收资本与累积盈余两项。损益表将各项费用扣减各项费用后得到利润,这部分利润是企业在两张资产表所在时点构成的时段内获得的利润。如果用利润除

以发行的股份总数,就得到每股收益(EPS)。企业财务报表还会单独报告发放股利占利润的比例,用以计算每股股利。

 

如果投资者只想用一个数据来说明问题,那他可以只看每股收益指标。该指标是会计师对两张资产负债表时点之间企业股价本应变化多少的一个估计(加上股利)。也就是说,假设S t-1和S t分别是在时点t-1和时点t的股价,D t是每股股利,而X t是两时点之间报告的每股收益,则

(S t+D t)-S t-1=X t (1-2)

如果会计师与股票市场都是理性的,那么股票价格的变化应该正好满足这个等式。

 

而且,使用上述EPS等式以及所谓的净盈余会计关系(假定没有新增实收资本),则

Y t=Y t-1+X t-D t (1-3)

我们可以证明每股股价S t等于对应的每股账面价值Y t。我们从时点0企业的初始状况开始,S 0=Y 0, 账面价值Y 0为实收资本。我们可以得到如下递归等式:


QQ浏览器截图20200428155933.png 

事实上,即便市场是有效运转的,大多数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也不相等。虽然我们有理由责怪会计师们,他们处理账务时也是左右为难。比如,有时候企业在卖出产品之后数月才收到货款、支付费 用,而有时候企业在产品卖出去之前就提早收到现金或支出现金。如果简单地把当年发生的所有交易都记为收入或者费用,会让人产生误解。而会计的“匹配原则”要求只有当年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所带来的销售收入以及生产这些已销售产品所产生的费用才能记入该年的损益表。与当年已销售产品不匹配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支出则以某种形式进入资产负债表,通常等到来年产品销售出去之后再进入下一年的损益表。这称

为“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不同。现金收付制用现金流出匹配现金流入,而不是用费用匹配收入。会计师们面临这样的权衡:使用现金收付制能提高报表的准确性,而使用权责发生制能提供更为有用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对于编制外部财务报表而言,会计师们更倾向于权责发生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产负债表上之所以有存货一项就是因为存在匹配原则。存货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已经采购但尚未投入生产的原材料或者尚未销售给顾客的产成品。这样,如何记录存货的成本又是一个会计问题。比如,如果企业同一种存货是分批以不同的价格采购进来,那么那些已制成产成品并销售出去的部分存货应该如何计算费用呢?一种方法是假定先采购的存货先使用,即先进先出法(FIFO);另一种方法是假定后采购的存货先使用,即后进先出法(LIFO)。

再看个稍微复杂点的问题。假设企业购买了一台使用寿命较长的生产设备,该设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慢慢损耗,最终技术上将过时。根据匹配原则,企业需要确定每年为了生产那些已销售的产品,设备损耗了多少。虽然我们知道设备的原始采购成本,也知道几年后如果将设备售出能获得多少收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法来确定该设备每年具体的折旧率。因为没有交易能证明折旧费用的具体金额。于是会计师们以他们最中意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假定设备每年都以某个固定的折旧率折旧,当然这个折旧率取决于设备的类型。这种简单的方法称为直线折旧法。如果设备使用10年,那么每年记入设备费用的就是采购成本的10%。不过,直线折旧法并不能准确反映设备的折旧情况,往往设备在最初使用年份折旧较快而之后折旧较慢,于是会计师们有时采取加速折旧法。一方面,会计师们希望能给企业一定余地让它们能更好地匹配收入与费用,但同时,他们又担忧如果弹性过大,企业可能会借此误报(通常是夸大)收入。所以会计师们总是努力找到平衡点。也正是因为这种平衡行为使得会计工作更加富有趣味,而所谓的常规也不再一成不变。

 

尤其复杂的是如何分配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与广告费用。应该先将它们资本化再慢慢转为成(摊销) 费用呢,还是应该立即记为费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这些费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那些不在费用发生当年而是在随后年份销售的产品所产生的收入与费用?

 

上述例子引出了另一个会计原则:由于股东将使用会计信息预测未来的收入与费用,因而财务报表需要让股东能非常轻松地判断哪些收入与费用是由于企业持续经营产生的,哪些是因为某一次特殊情况所产生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的利润与损失通常被划分为两类:一般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利润来自预期之外的企业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区分如下三种非经常性利润:①由非企业掌控因素变化带来的利润,如利率波动会影响企业负债的现值;②企业在日常经营之外的有意决策所带来的利润,如企业决定持有日元现金而不是美元现金;③由于事后对早期会计报表的更正而带来的损益,如由于产品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存货滞销,这部分存货不再用于销售因而给企业造成损失。遗憾的是,最后一类往往说明企业在前几年没有很好地遵守匹配原则。不过,出于估值的目的,我们还是越早知道这类的坏消息越好。

 

另一个要解决的会计难题是应该简单报告已实施交易的结果呢,还是不断修正这些结果以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化呢?例如,一家水果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它在1900年以100万美元购置的一块地皮。在购置之 初,资产负债表上显示资产价值100万美元。过了一个世纪,随着旅游业的飙升,该地皮的价值已经逐渐上升为1亿美元。假设现在企业其他资产的价值与该地皮相比已经微不足道。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依然显示该土地的价值为100万美元,那么股东就无从得知如果企业将土地卖掉就可以获得高额收入。显然,企业需要每年都更新土地的市场价值,价值的变动以非经常性损益列示。这样,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都将发生相应变化:土地的价值为1亿美元,同时所有者权益增加9900万美元。不过,市场会计价值法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一个新问题:既然土地还没有卖出去,企业又如何知道它到底价值几何呢?虽然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但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如果不确定性不能消除,那么以市场价值为基准的记账法就不如以实际交易为基础来得准确。股东也希望区分未售出土地的未实现收入与已售出土地的已实现收入。另外,只要土地尚未售出,不同专家对其市场价值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股东应该相信哪个专家呢?尤其是当企业管理层有动力夸大土地价值时,股东是否能够相信企业聘用的专家呢?

 

公认会计准则(GAAP)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面回答:根据资产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某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按照市场价值重新评估,而其他资产则不可以。其他资产,如资本设备,既不是按市场价值也不是按成本价格进行评估,而是严格按照某些设计好的折旧处理方式来估计资产价值的可能损失。

 

导致前文描述公司股价与收益关系以及每股市场价格与账面价值关系的等式不成立的原因有多个与估值相关的问题,上述例子只是其中几个而已。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来自行业竞争的结构性状况。在许多行 业,企业有能力建立垄断优势或寡头垄断优势,这些优势不受企业账面价值影响。通常当产品需求尚未扩大时,只有少量企业会进入该行业。这一现象使得先动优势非常明显。例如,曾开发出最受欢迎个人计算机(PC)操作系统的微软公司曾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如何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来主导PC软件应用行业。然而,即便微软的实体资产是按市场价值记入财务报表,读者也无法从微软的所有过去交易以及财务报表中预测到它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高比率。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极高经营利润率,而且还体现了企业拥有在将来能带来高额利润的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是其他不具备微软垄断优势的企业所不具备的。而股票市场不会自动等待利润的到来,而是早就将这些利润反映到股价 中;市场会预期企业未来利润,从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出现重大分歧。

 

基于上述观点,金融学家把高M/B(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率的企业称为成长型企业,而低M/B比率的企业称为价值型企业。投资者可以投资共同基金,某些基金专注于成长型股票,而某些基金专注于价值型股票。我们希望上述讨论已经清楚解释了企业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现差异的多种原因,但是用于区分成长型股票与价值型股票的M/B比率并不是完美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用于度量业绩的会计报表侧重于企业盈利水平,这是一个收益指标。但是,从马科维茨(1952年3月)和罗伊(1952)开始,金融经济学家们就开始认为,除了收益,业绩应该还包含另一方面,那就是风险。虽说现在会计制度的设计并不是为风险考虑(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使得风险度量更加容易),现代财务报表仍十分有用。例如,根据连续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得到每股经常性收益的时间序

列,据此算出收益的方差,而收益方差则是衡量股票投资风险的一个独立指标。然而不幸的是,不少企业都想尽办法,利用匹配原则的灵活性调整各期收入或费用,从而稳定收益波动,使得风险看起来似乎较 低。

 

用财务报表测量风险的常用方法为比率分析法。例如,最常见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比率就是衡量企业违约风险的硬性指标。息税前利润(EBIT)与年利息额之比是违约风险的流量指标。长期资产对短期资产比率反映了企业的流动性和估值风险,因为短期资产的流动性较高,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较低。虽说企业股票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有企业内的因素亦有企业外的因素,但就企业内而言风险主要有三种来源:① 收入来源的分散化;②经营风险;③财务风险。

 

现在的财务报表本身并不能提供企业分产品或分行业的收入信息,来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分散化经营程度。投资者只能从报表附注或者其他渠道如企业发行证券之初的注册报告中寻找此类信息。

 

经营风险可以定义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比。比率越高,企业利润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就越高。虽然损益表并没有直接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依据成本的种类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成本进行区 分,而且将各项费用与收入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就可以判断哪些成本是固定成本,哪些成本是变动成本。

 

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常见指标是负债与权益之比,二者都使用账面价值。负债对权益比率越高,企业的杠杆越高,则企业线下利润对息税前利润变化的敏感程度就越高。不过,权益的账面价值往往并不反映权益的市场价值;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则较为接近。而且,我们随时都可以根据股票市场股价的变化获得权益的市场价值。因此,金融经济学家喜欢用负债的账面价值对权益的市场价值之比来度量财务风险。

 

然而,这种度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也并非轻而易举。显然,作为前提条件,交易必须归类到负债或者权益。出于度量财务风险的目的,负债的本质来自于企业承诺支付的固定偿还额。即便企业偿还了所有债 务,债务所有者也不能分享企业成功的好处。而权益则不同,权益没有支付义务,但在企业偿还所有其他人(包括雇员、供应商、债权人以及政府)之后,企业所有的剩余都归权益所有者所有。正是因为拥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有些证券,如优先股、可转换债券以及员工股票期 权,属于混合证券,既有负债的特征又有股票的特征。如何对它们进行划分是个难题。

 

一致性是另一会计原则:不同企业处理日常经济本质类似交易的规则设计应该不影响对企业收益与风险的比较。1994~2005年美国发生的针对员工股票期权的争议就很好地说明了一致性问题。假设有两家类似的企业A和B,不同的是企业A只使用现金支付员工报酬,而企业B则只使用股票期权,最初为平价发行的期权。为了使案例简单化,我们假定两家企业从员工手中获得相同的服务。自然,企业A将现金报酬费用化, 那企业B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按照标准做法企业B不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那么它的利润就会较高,尽管从经济角度来看它和企业A做着相同的事情,而且企业B的业绩也并不优于企业A。因此,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B在授予期权时就要确定期权的市场价值而且将其作为费用处理。

处理租赁资产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实现一致性原则的困难。设想有两家类似的企业:企业A借钱购买了一幢大楼;而企业B则是租赁了相同的建筑。在企业A的资产负债表上,会计师们通常将大楼的购置成本作为资产入账,同时增加相应的负债。通过这种方式,大楼的添置提高了企业的负债对权益比率以及负债对资产比率。而在企业B的资产负债表上,如果租赁期比该大楼的全部寿命周期短,那么租赁资产的价值就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它只以租赁费用的形式影响企业的损益表。按照这种方式,企业B的负债对权益比率以及负债对资产比率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而看起来它的财务风险似乎低于企业A。这种处理方式迥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种交易的法律实质大不相同。企业A拥有大楼的所有权,而企业B却没有。但是,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只是形式的差异,经济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异。如果金融经济学家熟悉租赁,他会这样理解租赁:其实企业B与企业A的区别不过是企业B借的是整幢大楼而不是现金;它定期支付租赁费用(经过折旧调整后的)而不是利息费用;而且企业B最终将偿还大楼,就像企业A也要偿还借款一样。如果遵循一致性原则,企业B就应该像企业A一样处理租赁业务,使得两家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一样。一种方法就是企业B将租赁建筑物的价值借记资产,同时贷记相同数额的负债,说明企业有义务“偿还”该“借来”的建筑。

上述做法尽管听起来很合理,但进一步分析就会显示实现一致性原则是多么费力的一件事。按上述方法处理租赁意味着资产并不是按照法律所有权来界定,而是定义为被企业使用并带来收入的事物——企业B 并不拥有该幢大楼,但企业用其获得收入,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租来的大楼构成企业B的资产。现在,这个一致性目标的确为我们带来困扰。设想一下:两家企业都使用了总部大楼外的街道,员工每天上下班都使用该街道;当员工出差时他们还使用了飞机的座椅;如此等等。如果遵循一致性原则,这些街道、飞机座椅等都应该出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理论上,金融经济学家希望企业这样做。但我们再比较如下两家企业:一家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自己买下了航空公司和道路,而另一家企业则是使用别人提供的道路和飞机座椅。如果再使用一致性原则比较这个极端例子,显然很不实际。

 

我们不应该过于夸大设计完美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外部会计报表只不过是人们获取企业信息的一种渠道。某些个人,如专业证券分析师,专注于研究某个行业,他们大量的时间都用于评估该行业的上市公 司。因此,即便会计准则出现错误,也只是我们了解企业基本信息的成本增加而已,市场仍会很好地给企业股票定价。例如,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由于将股票期权费用化会降低每股收益,一旦改变会计处理方式,它们的股价会下跌。但是,市场有其他方式了解到企业的期权计划,因而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企业股价不会受到会计方式变化的影响。



目录